考古学家阻止平整土地

这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商代墓葬,不仅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珍贵文物,还揭开了“妇好”这位3000多年前女将军的神秘面纱。很多人肯定想不到,妇好墓的发现,居然会与“文革”期间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有关。这股热潮吹到位于安阳市郊区的小屯村时,已经到了1975年的秋冬之交。所谓“农业学大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平整土地、增加耕地面积。小屯村位于河流沿岸的平原地带,并没有太多高低纵横的丘陵沟壑可以治理,当地的村民就把位于村子西北部的一小片台地作为治理的对象。

河南安阳小屯村

这片略近三角形的台地高约80厘米,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被当地村民叫作“西岗地”。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就驻在小屯村附近,而这片“西岗地”距离殷墟宫殿宗庙区中的丙组基址只有130米,是考古工作者密切关注的对象。之所以关注它,正是因为它是高于地面的“岗地”。商周时期的建筑,尤其是具有一定等级的建筑,一般是建在高出地面的夯土台基之上。经过数千年,建筑早已不存在,但坚硬的夯土往往能保存下来。当时在殷墟主持发掘工作的郑振香出于考古工作的常识,怀疑这片台地有可能是商代的建筑遗存,希望将之保护下来。

著名考古学家郑振香正在新发现的殷墟宫殿建筑基址中工作

平整土地的工作由县市委派的“农业学大寨”工作队直接领导,他们对殷墟附近的遗址保护并不十分了解。为了说服工作队将“西岗地”保护下来,郑振香率领考古队对“西岗地”进行了钻探,发现了若干个规模不大的夯土建筑基址。虽然规模都不是很大,但只要有了夯土,就足以说服村干部和工作队不再平整这片土地。郑振香还试掘了6个探方,把几座殷代建筑的夯土台基揭露出来,作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摆在那里。

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妇好墓发掘现场工作

1976年开春之后,考古所安阳工作队从北京回到安阳殷墟,开始了对这片岗地的发掘。在几位考古学家的合作之下,“西岗地”一带的殷代建筑基址的平面布局很快搞清楚了。按照一般的发掘建筑基址的流程,工作进行到这一步,也就基本完成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