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宣府镇:明廷精心养护的“北大门”

今天乘坐高铁从北京出发,沿京张高铁一路向北,抵达奥委会举办地张家口之前,将会在群山之间的一片旷野中途经一座烟囱林立的城市---宣化。若是从宣化下车漫步,便可看到在寻常北方工业城市的风貌之中,两座硕大无朋的古建筑屹立其间---25米高的清远楼和15米高的镇朔楼。镇朔楼上“神京屏翰”四个大字无疑会吸引所有旅人的眼球,更会引起人们的疑问,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难道历史上还阔过?

镇朔楼,位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

答案是---还不是一般的阔,宣化在明朝,叫作宣府,是一座在整个东亚无人不知的大都会。原因在于,它是明代北部边境最大的城市,也是明代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宣府镇总兵和宣府巡抚都驻扎在这里。

“九边”是指明朝为了防御蒙古,而在北部边境一字排开的九个军镇,从东到西依次是辽东、蓟镇、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甘肃。

在明朝的大部分时间内,宣府是名副其实的九边第一镇。宣府的北侧,是传统的农牧业分界线,阴山山脉的一部分---大马群山,明朝的边界即是沿着大马群山铺展开来,其间谷口密布;宣府的南侧,是向东北方向折去的太行山北段,在这一段太行山控扼交通要道的内三关---居庸关、倒马关和紫荆关,就是北京城最后的屏障。宣府城就坐落在这两山之间狭长的洋河河谷中。

宣府城周边地形图,出自《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明万历三十一年彩绘本

蒙古骑兵若想入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势必从大马群山破边而入,那唯一平坦的洋河河谷是他们的必经之路;之后,不管是往南入太行山穿飞狐陉,还是往东沿洋河向居庸关,宣府城都是他们躲不开的要点。因此,宣府可谓拱卫北京最重要的战略重地,宣府一旦有失,北京附近的防卫会立刻陷入顾此失彼、处处挨打的尴尬境地。

土木之变往往被列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节点。土木之变的失败,说明明代边防系统已经不再适用于新历史环境,是明边军已经不具备可与蒙古骑兵一决高下的大规模机动性兵力(精锐骑兵)的情况下,旧有的点状城堡极易被各个击破,从而使整条防线崩溃。现在,明朝需要的是线状的、多层复合型的防线,长城也就呼之欲出了。

从土木之变的景泰朝开始,明朝就很快调整了其国防战略,开始修筑连绵不绝的墙体,并在边墙后兴建要塞群。最终在嘉靖朝形成了一套以侦察用的墩台为前哨、以万里城墙为联结、以无数沿城墙展开的大小城堡为中枢的,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庞大复杂的复合型防御系统。

同时,为了有效管理这一系统,明朝最终确立了九边体系,设置九个大军镇分段管理长城。 宣府镇辖区东至居庸关与蓟镇接壤,西至西洋河堡(今河北怀安与山西交界处)与大同镇接壤,全长约511千米,其间有大中型城堡73座,小型堡寨不计其数,是一片名副其实的城堡海洋。

宣府镇的兵力,在土木之变发生后的景泰时期仅有57000余人,在此后因战争频繁不断增兵,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达到了151452人的庞大规模。纵观整个明中后期,宣府镇的兵力至少也能维护在8万人的水平。在九边中,宣府一直是兵力密度最高的军镇。为了应对“蒙古北虏”这一最为头疼的问题,明廷不惜血本在宣大地区构筑防线,并相应集中兵力。因此,旧宣大地区可谓目前长城遗迹最密集、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镇虏楼,位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

宣府兵多将广,城堡无数,虽然疆域很小,但居然划分了8个路,从东到西依次是南山、东、下北、上北、中、上西、下西、南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了宣府各路城墙不同的风貌。而这一段段互相连接却又色彩迥异的墙、堡,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自己独特的角色,我们在今天还能有幸见到见到其中一部分。

宣府镇东起居庸关,居庸关虽然不属于宣府镇而属于昌平镇,但宣府最东的南山路,却是完全为拱卫居庸关而设的。居庸关如此重要,需要建立复合型防御体系,所以在居庸关外侧的北口一带,宣府镇专门设置了南山路。

以岔道城(今北京延庆岔道村)为核心,明朝在此建立了25座营城、9座营寨、160座敌楼、266座敌台,蜿蜒其间相连接的,是条石青砖所筑、顶部平阔的长城城墙。今天从八达岭长城以西,不能窥见当年这个宏伟堡寨群的残迹。

北京延庆岔道村中的明代岔道城遗迹

沿着峻峭的太行山脉,将目光移向西南,砖石所砌的内长城在山脊上连绵不绝,直至今天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东南角的庙港村。庙港长城又称“样边长城”,所谓样边,就是样板之意。

比起绝大多数明长城段,庙港段可谓“老爷爷”,早在明初洪武年间,兴建居庸关工程时,为了通过实践确定长城的施工地形与修建标准,便在居庸关附近寻找地形崎岖处开展试验性施工,作为下一步建设的标准,这就是庙港段“样边长城”的来源。

庙港段长城,位于今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

庙港段长城现存约2.5千米,高6米,顶宽5米,墙体先用整齐的大白石砌成,再包上城砖,这一标准已经可以作为明边墙中规格最高的“一等边”。宣府的石墙,在哪里还可以找到最典型的例子呢?

在张家口赤城县的独石口段,可以见到连绵不绝的石墙。 明代的独石城(今河北赤城县独石镇独石口村)是宣府镇公认防守难度最高的要塞,也是上北路参将的驻地,因为它是宣府北路突出部的最顶端,东西北三面都是边境。之所以明廷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这个突出部,是因为它的战略位置太重要了。

独石位于燕山山脉北端的一条小河白河畔,向北即是平坦的蒙古高原,而想要跨越燕山山脉、进入洋河谷地,威胁宣府和北京,最重要的通道就是狭窄的白河河谷,独石城就正好扼守住白河河谷的北端和数条山谷的交叉点,附近是地形崎岖的燕山。

明长城独石口段敌台,位于今河北张家口市赤城县境内

因此,独石不敢有任何闪失,在边墙建设中得到了优先保证。由于独石所处的燕山山脉,石料丰富,因此就地取材,筑成石墙,辅以大量墩台和小型城堡,沿山形成防线。明军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巩固这一防线,在万历后期,宣府全镇的兵力大约在7万人上下,而独石城就有2972人,独石所属的上北路则多达11232人,在宣府全镇的地位举足轻重。

明朝灭亡至今不过近400年,无数代明边军缔造的那条硕大无朋的陆上军事奇观,其遗存当然为数甚多。除了以上提到的几处外,位于张家口市桥东区东部的青边口段长城,还有张家口市区的大境门,亦是宣府长城建设的典范。事实上,明朝一直到即将寿终正寝的崇祯末年,仍然在每年斥巨资修补、增筑宣府镇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