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固原镇:边防重镇,兵家必争

六盘山位于宁夏固原西南,因山岭盘曲有致,要经过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端而得名。六盘山南北绵延数千里,山岭巍峨,主峰海拔达 2900 多米,自古以来就是险峻雄壮的兵家必争之地。古人有“峰高太华三千丈,险据秦关二百重“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六盘山的重要战略地位。

固原位于六盘山下的清水河谷,是古代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重镇,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固原背靠六盘山,面对宁夏平原,而六盘山背后,就是著名的关中平原。关中平原受中原农耕文明影响,宁夏平原则属于游牧文明覆盖的地方,所以六盘山也成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天然分界线。正是由于其处于这样的一个环境,使得固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固原古城墙

在明代所设的九边中,固原镇位于宁夏镇之南,是关中北部的重要门户,也是陕西三边总督驻节之地。只要攻破固原,便可逾越陇山,进入关中地带。这种严峻的边防形势,迫使明朝在固原镇境内也修筑长城,构筑固原镇和关中北部新的军事防御工程。

在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中,固原境内战国秦长城原州区段被列入,如今虽然被历史的风雨剥蚀成了残垣断壁,但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见证着历史风云的变幻。

秦长城固原段

秦汉时期主要是匈奴,隋唐时期主要是突厥、吐蕃,北宋时期主要是西夏党项,在固原发生无数次中原与这些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作为历代王朝西北边防要地,也成就了固原境内的萧关。

自战国、秦汉以来,萧关故道一直是关中与北方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战国秦长城由西而东,横跨环江,越过萧关故道,沿河设塞,筑城建关,建在此交叉点上的萧关,即在长城上建的关口,也是长城史上最早的关口之一,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萧关不是一个独立的关塞,它与秦长城的战略地位密切相关。秦长城以及在环县境内沿长城修筑的城镇堡寨,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另外,县城周围的果儿山、玉皇山、城东塬三大烽燧及城子岗、沈家台、城东沟口的城障,将县城团团围在中央,构成牢固的人工屏障。三大烽燧筑在萧关的制高点上,既可遥相呼应,又能俯瞰环江、城西川、城东沟三水交汇的所有地域,关内外 5 平方千米的河谷、山川、道路、村舍等尽收眼底,高下纵横形成立体防御体系。

秦汉萧关遗址

汉代的萧关原本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北宋时,政府为防御西夏,又在汉代萧关故址以北 100 千米重筑萧关,位置是今宁夏同心县南。

面对北方蒙古族的威胁,明朝对北方防务的建设非常重视。长城、关隘、墩堡的修筑工程,在明朝的 270 多年中几乎没有中断过,逐步形成了“九边“分区防守、分段管理和修筑长城的制度。固原是明政府在西北边境地带设置的 9 个军事重镇之一,也是陕西三边总督驻节之地。景泰元年(1450) 五月,明廷为部署平凉一带的防御,重筑故原州城,改称固原。

三边总制坐镇固原,总揽三镇军权,统一调度,以巩固西北边防,是明代西北最高军事指挥中枢。总制权力很大,辖区内兵马钱粮一应军务,可从宜处置,镇巡以下悉听节制,基本上相当于当今大军区建制。三边总制平时驻固原,防秋时驻花马池。同时,防秋时,陕西巡抚移驻固原。

弘治十五年(1502),秦纮受命三边总制负责陕西固原等处军务。在任上,秦纮大力开拓城郭,修建营房。秦纮所筑固原州外关城,“周围二十里”,并增筑四道关门,南曰“镇秦”,北曰“靖朔”,东曰“安边”,西曰“威远”,城墙外为沟池,城市防卫力量明显增强,也奠定了旧固原城的基本格局。与此同时,秦纮又筑固原内边墙。之所以称“内边墙”,是相对于宁夏黄河以东盐池方向的长城而言。这是固原镇管辖的长城,属于宁夏镇与固原镇界墙。

固原古城墙靖朔门段

秦纮主持修筑的这段长城大大提升了固原的防卫能力,但墙堑低浅,再加上日久坍塌。正德九年(1514),时任总督王琼令镇守固原镇署都督佥事刘文统率官军 8000 多人,一是挑挖响石沟至下马关房旧堑 30 里,堑深二丈,阔二丈五尺,南面堑上筑墙,连沟共高三丈。二是修理下马关房西接平虏、镇戎、红古城、海刺都、西安州五堡坍塌长城墙体 125 里。

万历三年(1575) 三边总制石茂华主持给外城用砖石砌固。同时,历任三边总制对战国秦长城也进行修复,将塌的地方补直,缺的地方补起来,这样就形成长城的二道防御。固原内边长城,经几代人不断修筑,有驻军、有城堡,墩台,旦配有巡探,防御能力大为提高。

整个固原镇明长城,至今遗址保存最好的,只有同心下马关乡境内的15千米有余的夯土墙。下马关长城,西起下马关城,东止老爷山顶。沿夯土长城,由西向东依次筑有一步墩至六步墩。这 6 座墩台,高多在 10 米以上,台基约 12 米见方,每座墩台皆筑有坞墙。一墩至四墩,坞墙皆约 30 米见方,五、六两墩坞墙约 60 米见方。由一步墩至五步墩,城墙虽豁口接连不断,但总体连为一线;五步墩至六步墩间城墙几乎已毁平。

明长城下马关段

下马关旧名长城关,因三边巡视边防者必下马于此休息,故得名下马关。因关城西墙被洪水冲毁,清光绪二年(1876) 重筑西城墙时,将位置内移,使下马关城缩为周四里五分。今下马关城已废弃。关城开有南北二门,南门及瓮城的砖砌券拱城门洞尚存。瓮城门东开,门额之上嵌有石匾,今仅有半块残存,刻有“橐钥”二字,并署有“万历九年(1581) 十二月”等字。据载此匾应为“橐钥全秦”四字。

下马关瓮城门刻有“橐钥”二字的石匾

南门门额之上亦嵌有一石匾,刻有“重门设险”四个大字,匾头题“万历十年(1582) 三月吉旦”,匾尾署“固原兵备右参将解学礼立”。下马关城虽遭到严重破坏,里外砖石几乎全被拆毁,但其夯土城墙多较好,存高 8 一 10 米。另外,由下马关城向北,每隔 2.5 千米便建有一座夯土墩台。这路墩台经韦州城、惠安堡等地,同横城至花马池的长城线相连,前方有警,后方即知。这路夯土墩台多保存较好,墩间无墙,墩周建有坞墙,很多坞墙已圮坍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