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我愿意追随他们到任何地方(2)

日本人在缅甸得手后不久,美国就开辟了一条飞越喜马拉雅山驼峰的空中航线,在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冒着风险开始向中国西部空运物资。但驼峰航线仅仅是一项应急措施。众所周知,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开辟一条突破日本封锁的道路,使足够装备全军的物资从陆路或水上得以发运。缅甸看起来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起始点,因此在史迪威的参谋部里,收复缅甸成为一个使人着迷的话题,一个发自内心又令人向往的目标。

“安纳吉姆计划”正是中国人所期望的。除了不能将兵力派往缅甸外,美国人没提出反对意见。而英国人却被这一庞大的计划吓坏了。史迪威就这一计划,与英印军总司令韦维尔反复磋商。韦维尔表示,英国的海空军能否调来南部他说了不算,即使调来,能否控制孟加拉湾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也不可预知。虽然现在让英军收复仰光是难以做到的,但他坚决拒绝中国军队南下仰光,要求中国军队推进到缅北的胡康河谷(又译胡冈河谷)一带就必须止步。史迪威据理力争的结果是:由他指挥中国驻印军攻缅北的密支那和八莫,以便利用密支那机场,与从云南边境进入缅甸的中国军队取得联络。

英国人的不合作,给了史迪威沉重打击。在向蒋介石汇报时,他不得不缩小“安纳吉姆计划”:使用印缅军六个师以及英军的一个师夺取密支那;中国滇西部队若干师同时出击夺取曼德勒。蒋介石表示,中国可以出动十个师的兵力,前提是英国人必须调来足够的海空军,夺取并掌握孟加拉湾以及缅甸全境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同时,英国人还要负责阻击日军可能从新加坡等处对仰光的增援。蒋介石认为,如果英国人做得到,此战稳操胜券;如果英国人做不到,此战注定失败。而“中国军队绝不能再受第二次之挫败”。

史迪威缩小了的作战计划,经过中、美、英三国讨价还价,最终似乎取得了一致:一九四三年春天发动攻势,从印度的阿萨姆方向打开一条通道,与滇缅公路连接起来,以打通进入中国的外援补给线。中国的驻印军和滇西部队按计划实施作战,英军则负责从战场西部进攻策应作战。----这一磋商的结果,将作战限定在了缅北的狭窄区域内。至于英国人在仰光的两栖登陆,各方都回避了这一话题,既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彻底否定。

可是,没过多久,这一方案被英国人否定了。韦维尔通知史迪威:英军将用三个师组成一条防线以保卫印度,对于反攻缅甸的作战不能给出任何承诺。史迪威对英国人的愤怒无以复加。他不知道英国人给他造成的磨难还在后面。一九四三年一月十四日至二十三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他们的高级军事幕僚,在北非摩洛哥举行讨论今后战争总体战略的卡萨布兰卡会议。由于欧洲战场局面大好,对日作战便被列入会议议程,而反攻缅甸是需要讨论的重要事项。可是,讨论亚洲地区的对日作战问题,竟然没有邀请中国参加,虽然话题总是围绕着中国。美国人坚决要求尽快实施“安纳吉姆计划”。美国人敦促英国人发动缅甸战役的最终理由是: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不打谁来打?

英国人以无法提供在缅甸南部进行两栖作战的舰船以及怀疑同盟国能否提供足够的补给和医疗保障为由,拒绝任何承诺。甚至提出,如果必须由英军登陆仰光,就要减少英国在欧洲战场上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作战任务。面对英国人的讹诈,美国人发出了这样的威胁:除非英军实施反攻缅甸的作战,否则“美国不得不遗憾地取消对欧洲战场所承担的义务”。没有美国人,英国人恐怕连本土都难以保住。英国决定实施缩小了的“安纳吉姆计划”,预定的战役发动时间为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左右。

卡萨布兰卡会议结束后,罗斯福派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将军率领特别代表团飞赴中国,向蒋介石通报会议情况。代表团途经印度时,阿诺德和韦维尔、史迪成一起,就反攻缅甸计划进行了详细讨论。之后,这份作战计划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蒋介石的条件是:每个月经喜马拉雅航线运输一万吨的补给,至本年度十一月底支援中国五百架作战飞机。

一九四三年二月,中、美、英三方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召开高级军事会议,中方与会代表是参谋总长何应钦和外交部部长宋子文。会议达成的最终作战计划是:一九四三年十?月至一九四四年五月为作战期;英军三个师由加里瓦出击;中国驻印军向胡康河谷出击;滇西中国远征军向腊戌方向出击;英国海军封锁仰光海岸,并攻占缅甸西海岸的实兑和兰里岛,于一九四四年一月前占领仰光。这是“安纳吉姆计划”的最后定案。可是,仅仅一个月后,英国人又提出了反对意见,理由仍然是没有足够的舰船:目前北非战场几乎占用了英军的全部舰船,根本不可能在缅甸对仰光实施两栖登陆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