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甘肃镇:守护丝绸之路三千里
在明朝,甘肃镇的军事地位体现在:对外切断蒙古与吐鲁番地面之联系,防止西、北连成一片;对内作为“内连八郡、外控三边”的根本机要重地陕西之屏障。洪武二年(1369),明军大败盘踞陕西的王保保部后,“即法汉武创河西四郡隔绝羌、胡之意义,建重镇于甘肃,北拒蒙古,南捍诸番,俾不得相合”,并在原汉代玉门关不远处设立嘉峪关,作为帝国西大门。
而嘉峪关外,蒙古、藏族、畏兀儿诸族杂居,地理环境恶劣、人烟稀少,不利于派遣大军驻守,因此明帝国设立安定、阿端、哈密等7个羁縻卫所,即著名的“关西七卫”。就这样,关西七卫、甘肃镇、陕西镇、北直隶构成了从西北方向保卫北京的四重“差序”防卫格局。
在明初,甘肃所面临的军事压力主要来自于西域的蒙古势力。进入15世纪后,瓦刺强势崛起,首领也先一统东西蒙古,并在土木之变中歼灭明军主力。蒙古人逐渐入主河套、西海,控制诸番,对明朝的西北至东北边境造成了全面威胁。正是在此背景下,西北边疆开始了大规模的长城修建。
成化八年(1472)延缓巡抚余子俊奏修榆林东中西三路边墙崖堑1150里。成化十年(1474),宁夏巡抚徐延章奏筑河东边墙387里。甘肃镇修建长城的时间相对较迟。弘治十五年(1502)至十八年,甘肃总兵官刘胜曾经上奏“甘肃一带孤悬河外,前镇、巡官议,修筑边墙总两千六百七十八里”。这条史料给人一种弘治年间就已经完成甘肃长城修建的错觉,实际上,此时的甘肃长城基本上采用的是“铲山为城”修建方式,也就是将一些要害地段的山体加以砍伐、削平,阻碍侵犯人马。
正德至嘉靖年间,面对强大的军事压力,甘肃边境紧张局势升级。嘉靖十年(1531),陕西巡抚建议在甘肃镇“兰州至甘、凉”“增修垒堑、分布官军,居高临下以御之”,这种“深沟高垒”的长城,就是如今常见的西北长城样式。嘉靖十八年,兵部尚书翟銮巡视三边,上奏请修嘉峪关城及其南北长城,嘉峪关城得以大规模重修,为后世的“天下第一雄关”奠定基础。
更重要的是,南北走向的正规“墙垣”长城的修建,仿佛一对雄壮的羽翼,庇佑着嘉峪关以东的士农工商。嘉靖二十六年起,巡抚杨博主持甘肃长城增建。至此,明长城甘肃段完成成形,东起金城、西达嘉峪关,长度2000余里,横断河西走廊北部,构建起西北边境的国家大防。
甘肃长城,甘州为最。如今的张掖市,即古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现存在张掖市内的明代长城保存得比较完好,特别是张掖市山丹县,被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山丹县长城与甘肃镇其他长城一样,都是采用黄土夯筑和石块垒筑的方式构建,但无论厚度还是高度在国内土筑长城中都属罕见。在城西长城西段3号点位处,墙体高达5.3米,而基宽达到了惊人的4米,顶宽2米。
除了保存完好和体势雄健以外,山丹明长城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即“汉、明长城平等其间,紧密相依”,在以往汉长城挖壕、辟山为险处,明长城亦然,汉长城筑墙、筑城处,明长城亦然。而在山丹羊户口至绣花庙约40千米的长城线上,汉代长城与明代长城相距仅数十米,最窄处仅5米,甚至在东乐镇境内,明长城就直接沿用了汉长城的壕沟。
同时,山丹长城的63座烽燧也保存相当完好,基本呈覆斗状,采用黄土夯筑,少数重要地点采用内夯外砌或下夯上砌的方式,由黄土夯筑和土坯砌筑而成,有的烽燧外部有壕沟或烽障,壕沟一般呈倒梯形,顶处最宽可达十多米,底部则只有数米,高度可达5米以上,可谓防卫森严,易守难攻。
随着明朝对于西北方向防御的加强,隶属于肃州卫的嘉峪关与长城、烽燧、墩台等一起构成大明帝国西北第一战线,嘉峪关逐渐成为后世的“天下第一雄关”。法国历史学家玛扎海里在其著作《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中,曾对嘉峪关的重要性进行了直观的描述:“中国人筑了一座严密防守的堡垒,配有城墙和壕沟,它们一直向纵深方向蔓延数月行程之远的距离,保护着中华帝国。”
所谓堡垒,无疑就是巍峨耸立的嘉峪关城楼,而城墙与壕沟则是与嘉峪关一起组成西北边疆屏障的长城防御体系,而“蔓延数月行程”则代表西方人对于边墙雄伟感叹“保护着中华帝国”。长城绵延的线条与嘉峪关刚强的落点,使得此地成为横断东西的天堑。
嘉峪关正坐祁连山脉与黑山山脉之中,嘉峪关城由内城、翁城、外城组成,内城城周640米,基底宽6米多、墙高10米,采用下夯上筑的方式,6米以下的黄土夯筑十分坚固,数百年来承受着上部4米高的外砌土坯、中填沙石的巨型建筑。外城周长1260米,北、西、南三面为黄土夯筑,残高约4米,而遭受攻击最多的西面外城,则采用砖石砌筑,高达10米。
同时,嘉峪关城外还通过3段长城构筑起防御体系:关南长城长约15千米,从西外城出发,延伸至北大河北岸,在悬崖处构筑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墩”的讨赖河墩;关北长城则向东北方向延伸,经过野麻湾堡与肃州段长城相接;关西长城则向西北直插黑山山脉,封锁黑山东坡入口。以嘉峪关为中心,以关南、关西、关北三段夯土长城为羽翼,直接截断河西走廊,而甘肃镇的明军则依靠巨大的城楼和连绵的城墙,背靠天险,就等着关外之兵一头撞来。
当你踏上嘉峪关城楼,可以清楚地看到嘉峪关的翁城、看到从嘉峪关绵延到无限远处的长城、看到嘉峪关身后那若隐若现、千古不变的群山、看到太阳从嘉峪关身前升起又从它身后落下,看到历史照进现实。
甘肃镇长城由于西北特殊的地理环境,主要是因地制宜以黄土为原料,采用黄土夯筑和黄土夹石片方式修建,同时在其中加入棉麻和糯米汁,使得一般的黄土城墙不属于砖石结构。但毕竟历经数百年寒暑交替、大漠风沙,而且野外长城怀烽燧处于缺少保护的自然状态,因此甘肃段长城目前也面临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的巨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