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政制矛盾

 共和政体下的罗马出现了新的严重矛盾,那就是在以后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把罗马社会一分为二的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对立关系。通常我们认为共和政体要比国王政体先进,可是为什么共和政体下反而会出现国王政体时代没有过的这类阶级矛盾呢?首先,从下面的图解来看一下这两种政体的权力构造有什么不同。

罗马国王是终身制的,由市民大会选举产生,经元老院确认同意。一位国王只要在王位上坐上 30 至 40 年,势必与元老院的关系变得很松散,权力的独立性也会很高。因为元老院的职责只剩下向国王提建议和劝告了。与此相反,所有罗马市民都可以参加的市民大会,因为有权对国王行使的政治策略和军事行动投票赞成或反对,从而维持了他们与国王之间的关系。

因此,国王政体的权力构造呈三足鼎立。三足鼎立的构造非常稳定,这也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三条腿的桌子总是很常见的原因。

但是,进入共和政体后的罗马,权力构造发生了变化。由两个执政官同时执政取代以前的国王。尽管可以多次当选,但每次的任期都是一年。两个人同时执政的目的当然是为了防止独裁,但任期只有短短一年的两位执政官除了祭祀,承担所有以前由国王负责的工作,所以他们需要具备相当强的能力和成熟的思想。而年年选择两位执政官的,就是由各派势力首脑组成的团体----元老院

博物馆中陈列的古罗马各时代执政官的雕塑

于是,执政官和元老院之间的距离自然是逐年缩短,渐渐地,三足中的两足出现重叠,直至合二为一。至于市民大会,虽然他们的权力和以前一样,但是在罗马共和政制的权力构造从三足鼎立变成二足并立后,迟早他们会产生不安全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来也见不到两条腿的桌子。因为这一不安定的因素,所以,罗马国内出现了王政时代没有过的这一结果。

公元3世纪阿西利亚石棺上的雕塑,刻画了罗马元老的形象

共和政体诞生之初的十几年里,罗马不得不举国一致共同对外。但是与此同时,罗马的平民阶级也认识到了白己的力量。他们意识到,没有他们的参战,无休止的战斗既不能取胜也无法坚持下去。几乎年年不断的战事使他们不得不长时间地离开他们工作的农田、牧场、施工现场或商店,直接导致了平民阶级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另一方面,贵族阶级有大片的农田、牧场做后盾,即使不劳动,经济也不至于很快衰退。所以,经济上的理由就像一个导火索,导致罗马平民阶级起来反抗贵族阶级。

元老院内平民反抗贵族的“平民撤离“运动

公元前 494 年,称为圣山的蒙特萨克罗一带响起了胜利的欢呼声。谈判结果是,决定设立一个专门以保护平民阶级利益和权利为目的的职位。这个职位叫护民官,就任该职位的必须是平民阶级出身,这是绝对条件。护民官不是在贵族阶级操控的市民大会上选举产生,而是另设了平民大会,由平民大会选举产生。最早的护民官人数为两人。

护民官有权对执政官作出的决定行使否决权,同时享有和今天的国会议员相同的人身不可侵犯权。因为护民官既要维护平民的利益,同时又要向国家统治层反映平民阶级的意见,所以这一位置的设立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平民的全胜,但是仔细回味,实在有些微妙。

    古罗马早期护民官形象

首先,执政官和元老院避免了与平民阶级面对面的交锋。以后,他们只需要与两位护民官交涉就可以了。想象一下以群体为对象的交涉和以两个人为对象的交涉,它们的区别显而易见。其次,护民官虽然有否决权,但是有附加条件的,即战时不得行使这一权力。罗马树敌很多,几乎年年都处在战争之中,以至于规定平时必须关闭的雅驽斯神殿的大门总是敝开的。这就表明,护民官享有的最大权力----否决权----的行使机会是少之又少。

尽管如此,护民官的设立在短时间内还是给罗马带来了国内的安定。乘此时机,罗马元老院开始努力修复和邻近各部族之间因推翻王政而日趋恶化的关系,尽早结束因废除王政导致的与他们之间连年不断的战争,重建相互间宗教、语言和军事一体化的拉丁同盟。

    古罗马护民官在演讲

但是,这样的结果并不表明雅驽斯神殿的大门可以关上了。因为在拉丁各国成为盟友之后,还会有其他部族出现,成为新的敌人。从战斗的结果来看虽然还做不到屡战屡胜,但基本上都是罗马军占优势,所以在这一点上没有问题。问题恰恰就出在战斗中的胜利次数过多。

通常,罗马在取得战斗的胜利后,不会把对方部族置于彻底的统治之下。他们更愿意接受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置的方式。虽然不是全部,但是很多情况下他们会接收战败方的部分“所有地”,把其中的一半作为同盟国赢得的份额分给他们,另一半留做自己的“公有地”用来出租给罗马市民。围绕这一公有地的出租份额比例,再次引起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

    古罗马对外征伐战争场面

这个问题远比剥夺欠债平民人身自由的问题严重得多。欠债平民的人身自由通过设立护民官这一职权可以得到保护。但是,这个问题却随着战斗的一次次胜利,对立逐步升级。

平民阶级认为公有地的出租分配偏向贵族阶级,而贵族阶级则以尊重私有财产的法律为挡箭牌,抵制平等分配。罗马人本来就是个农牧民族,对于他们来说,所谓的财产就是土地。对于视土地为根本的人来说,不是只要能分得土地就可以不在乎土地的好坏。土地有肥沃和贫瘠之分。由于肥沃的土地分配给贵族,自己只能得到贫瘠的土地,平民阶级对此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土地法所造成的对立,使得罗马像体内长了瘤子一样难以安生。就这样在对立和摩擦中过了 500 年,直到尤里乌斯・恺撤的出现,才得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罗马平民阶级的力量在不断积聚。接下来他们提出的要求是法律的成文化。为此,向希腊派遣了考察团,向希腊学习法律成文方面的经验。考察结束一年后,为编写成文法成立了“十人委员会”,由包括回国后的 3 个人在内的 10 个委员组成。 公元前 449 年,《十二表法》出台。一项一项刻在铜板上的《十二表法》出现在古罗马广场的一角。

   《十二铜表法公布》,1799,绘画

对于它的内容,期待已久的平民自不必说,连协商派的贵族也不禁哑然。没有一项内容是新的,真不知道他们去希都考察了些什么。这一定是大多数罗马人的内心所想。《十二表法》是因为共有 12 条法律才这样叫的。这是罗马最早的也是最后的一部成文法,据说今天研究罗马法律的专家也只能理解其中的三分之一左右。我想大概是评价实在太差,不断进行修订的缘故吧。

    古罗马市民在观看十二表法

《十二表法》从出台之时就评价不佳。期待落空的平民阶级再次摆出了对抗的态势。效果很快显现。制定《十二表法》的主要领导人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率领的罗马军队两战两败。但是、罗马人通常不会把战败的责任归咎于一位司令官的身上。平民对克劳狄乌斯的不满爆发,不是因为这两次战斗的失利,而是因为他在一件事情上的做法。

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但是,他出身于克劳狄乌斯这一罗马的名门望族,姑娘却来自平民阶级。虽然这个女孩的父亲曾经担任过护民官,但平民终究还是平民。《十二表法》禁止贵族和平民通婚。结果由于这件事情,这位美丽的姑娘被其父亲刺死。

     卢浮宫名画《维尔吉妮亚之死》。画面中间站在高处的身披红袍的是阿庇乌斯·克劳狄,下方右手持尖刀的是维尔吉尼娅的父亲,左手指向的是刚刚被他刺死的女儿维尔吉妮亚

这件事情不仅让留守罗马的平民愤慨不已,就连身在战场的平民也竞相表示愤怒。他们全体聚集到蒙特萨克罗山,抗议贵族阿庇乌斯的专横。贵族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们逮捕了企图率领属下和平民进行对抗的阿庇乌斯,并择日进行审判。就在判决的前一天夜里,顽固的保守主义分子、自尊心极强的阿庇鸟乌斯无法接受被审判的耻辱,选择在狱中自尽。

     油画《维尔吉妮亚之死》,1758,现藏法国雷恩美术馆

这件事情之后,因为制定成文法而被授予绝对权限的“十人委员会”瓦解了。贵族阶级答应了平民的要求,规定今后没有平民方面的同意,不再设置任何机构。这也是小意外推动大进步的一个典型事例。也许到了此时,共和政体下的罗马终于看似迎来了平民掌握政权。如果这时的罗马平民阶级和波斯战争后的雅典平民一样,宣布由“平民”负责国政,这也许更符合历史潮流。如果这个时候罗马的平民阶级真的这样做了,罗马也会经历民主政体。然而罗马并没有这样做